通行证:
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现代美术网”(www.zgxdms.com)是一个专业性美术门户网站。本网站提供以中国国内为主的美术资讯、展览报道、艺术评论文章、美术与收藏知识、写生基地推荐、知名艺术家相关资料及艺术家作品展示、各种美术机构介绍特别是艺术院校信息及其师生作品等等。充分发挥资讯、交流平台的作用,强调“学术性、专业性、严肃性”,面向全球书画市场,办文凭为艺术家、收藏家、鉴赏家、机构、协会、院校及其它一切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办文凭
首  页
精品之窗
美展艺讯
艺术动态
艺坛艺论
全景360°
美术家
美术界
美术星空
收藏拍卖
传播媒介
天南地北
现代画廊
论 坛
  您当前的页面:首页 >> 美术星空  >> 教育教学 >> 信息内容  
 
简论西方美术教育中的两种教学观念
时间:2008-07-19  频道:教育教学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观念  来源:中国现代美术网 
  

摘  要:西方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教育观念,以罗恩菲德理论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只是作为一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工具,并不重视美术教育本身的教学效果;以艾斯纳的审美修养论认为美术教育必须有系统的课程设计,它不是服务于其他的工具,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增加儿童对世界的了解。这两种理论各有优长之处,对于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罗恩菲德;儿童中心论;艾斯纳;审美修养论

美术教育由于其对人类社会所具有实用价值及本质价值而成为人类生活必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术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尽相同的。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逐步深入,各种学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广泛开展起来,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美术教育的实施最终导致美术教育观念的多样化与科学化。各种流派异彩纷呈,虽历经嬗变,但却散发着勃勃生机,进一步完善着人类的精神和肉体。其中,儿童中心论和审美修养论作为两种大相径庭的美术教育观对于各国乃至世界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中心论基于生理学、心理学研究基础,强调美术教育中的教育价值。认为在美术教育中应以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中心;根据儿童的要求来安排课程;注重儿童对艺术的自发性理解,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儿童中心论把美术作为一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工具,并不重视美术本身的教学效果,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通过儿童的自我表现,来逐步发展他们良好的性格,超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只需要给儿童的发展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精神的鼓励者,最大可能地提供材料来辅助儿童的美术创作。这种理论在本世纪40年代成型,代表人物是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与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
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只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人。罗恩菲德很关心儿童的发展,尤其重视儿童身心的发展。从这一点出发,他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美术教育是一个过程,过程的目的是使儿童发展成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人,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实现。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6个阶段。它们是:涂鸦阶段(2-4岁)前样式阶段(4-7岁),样式化阶段(7-9岁),写实阶段(9-11岁),拟写实阶段(11-13岁),青春危机阶段(13- )。他认为儿童的美术能力是人类发展的自然结果,每个发展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发展、演进的形式与顺序是相同的,下一阶段必须由发展的上一阶段打基础。因此,美术课就应该创造让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避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扼杀他们对事物理解与想象的天性。
罗恩菲德认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处于辅助的,次要的地位,而儿童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所以,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为儿童提供美术材料,不要做太多的要求与评价。允许儿童以自我的方式学习,并创造儿童所需要的气氛与环境,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才有助于儿童创造性与潜力的发挥。
儿童中心论的另一代表人物里德指出: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能使儿童把感觉与思想统一起来,摆脱客观束缚,激发儿童自身所具有的潜能,达到自我目标的实现,即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他的这种观点在他的代表作《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里德把他认为的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分为8种,有思考、感觉、感情、直觉类型等,每种类型有内外之分。儿童美术受儿童所具有的人格类型的影响,教师应根据这种气质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儿童美术还要受潜意识的影响,里德通过在一些儿童美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花园、星星等图型,认为这些图型表明了人类的共同人性,而美术能够表达儿童与生俱来具有美术能力。
对于美术课与教学,里德强调课程是创造性活动的场所,课程应采取统一模式,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是个体与环境的联接者。
儿童中心论强调了美术教育的自发性与创造性价值,儿童成了课堂的中心。但是,它忽视了老师在美术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处于一种无为状态,美术课沦为形式。因此,一些人不断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


六、七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斯纳提出以修养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观念,他总结与发展了前人的审美教育概念,提出了审美修养论,在美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理论以修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为其特色。认为美术教育应把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美术学四个方面包括起来;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课程设计书面化;实施系统化教学,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面,了解美术的内涵。
与罗恩菲德等人的观点相反,艾斯纳认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而获得的。美术教育目标的完成,必须要有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美术教育不是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美术教育应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作为其存在的基础。美术教育的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增加儿童对世界的了解。美术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美术,人对世界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敏锐与丰富,它所提示的是人类内在的、感性的东西。他指出美术教育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人的美术创造能力的发展,审美能力的逐步培养,以及正确理解美术文化内涵的复杂的过程。由于美术课的内容是系统、规范的、广泛的,因此它需要严格而有序的课程设计,课程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学生由此学习美术创作,并扩大知识面,了解美术的艺术内涵和文化背景,艺术手段与自身修养都得到了广泛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审美修养论中教师是儿童美术学习的指导者,是美术创作活动的榜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传授创作技能;且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讲解美术作品;最后,对儿童的美术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
总的来说,审美修养论以系统课程和审美修养为基础,确立了美术教育的本质价值,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独特贡献。教师成为教育的主导核心。这一理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多地了解社会文化艺术,艺术鉴赏力也相应提高,美术教育的价值比较充分地实现了。因此,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儿童中心论与审美修养认识论,前者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创造力的培养,突出主体的作用,教育呈自发状态,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后者以教师与课程为中心,注重审美修养、美术技能的培养,注重老师的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可以说两种理论各有所长,但各有一些缺陷,其中,儿童中心论由于强调儿童的自发性与创造力,忽视了系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美术教育成为一种工具。这样培养出来的儿童没有深厚的美术素养,难以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而审美修养论呢?严格的课程设计,易导致课程的枯燥与僵化,束缚了教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对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启发不够。
必须承认这两种理论,与我国的美术教育现状还存在着一定距离。但是,通过对外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的考察,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扬弃,以探求更完善的教育方法。通过这两种理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统一的关系,合理吸收理论的精华。把握主体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既注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基本素质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美术人才,并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来认识时代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建立新的美术教育体系。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才会更加辉煌。

(作者:潘宁)

 
Google
 
 
  打印本页 【字号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文章的评论】 【查看参与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您想评论吗?!
中国现代美术网
     发表评论
  网上昵称
评论标题
  验证码   换一个
 
  评论属于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文明用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更多相关信息:
水彩静物写生教学浅析    [2008年8月12日]
素描 国画教育的陷阱    [2008年8月12日]
央视书画频道将播素描教学片    [2008年8月9日]
物极必反,事极则变    [2008年7月29日]
走出基础书法教育的误区    [2008年7月22日]
当代艺术教育如何面对全球化,寻求差异化     [2008年7月22日]
以美育人,以师为范    [2008年6月20日]
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共研美术教育及图画书阅    [2008年6月14日]
   
 
   
 
 
 
首页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会员中心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13659200006 邮箱:zgxdms@126.com  在线QQ:  中国现代美术网
Copyright ©1998 - 2008 中国现代美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m
兄弟建站制作维护 陕ICP备08002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