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迪·沃霍尔,其实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首先这个人自己就会这么认为。但是,放眼今天滔滔天下,又有多少东西不是多余的呢?时尚、作秀、娱乐圈,有哪些是人类之质朴生活与真实情感所必须拥有的呢?安迪·沃霍尔正是在时尚、作秀圈中打滚的角儿,只不过他主要是以艺术的名义,他就是美国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时尚文化偶像。在无数炫目的光环下,偶像必然从什么都是变成什么都不是,因此谈论本身也变得可有可无了。
只有在艺术史教科书上,这个叫“安迪·沃霍尔”的人才必须被谈到、才不会是多余的:“美国最为著名的波普艺术家。他的作品似乎实现了波普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不承担道德责任,只反映形象本身,即不带任何提示地让事物自己说话。沃霍尔宣称自己只是一架生产工业制品的机器,做出来的不是绘画。把美国电影中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这位大众偶像的形象批量生产,正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通俗文化蓬勃发展的象征。”(见李行远《西方美术史纲》,湖南美术,2002年)应该说,客观上他对波普艺术的贡献颇为巨大,他是以整个乱七八糟的心灵欲望和人生轨迹涂抹出波普艺术绚丽多彩的云霄。
《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未必能使你看清楚这位谈话中的主人是什么人,却一定能让你明白你面对的是一位何等古怪乖张、言不及义的顽童:人应该像机器一样、我喜欢无聊的东西、我的话总是言不由衷、在接受采访中我只想重复采访者说的话——按照这样的意愿,我们最好习惯这样的对话:你是谁?——你是谁?/你怎么想的?——你怎么想的?——这种句式看来的确是轻松赚稿费的首选。而且,我读本书的前言“穿过镜像”时竟有点替采访者感到难受:面对一个故作推托说辞以显示深奥难解的油嘴皮子,何必那样费尽心思地揣摩意思、引导谈话、适时归类,等等等等?我不知道谁真的有耐性把这本书从头读到尾,相信会有吧,甚至我可以想象会有那么一二个自以为玩波普、玩DV、玩时尚……的酷儿煞有介事地在本书上画上花绿杠杠,那都是秀给他自己看的。
其实,别指望这本书能成为你的《圣经》,也别指望如书名所言,他会成为你的镜子——翻阅一遍之后,我相信只有你是你自己的镜子。你只能从那本书里面看到你想看到的警句名言(陈词滥调)、明星花边(可惜太不中国化了,其实你根本没有那种语境体验,所以你根本无法笑起来),最聪明的读法就是把它看作美国流行文化的感性入门,感受一下什么是安迪·沃霍尔们的“无聊”。
最后想说,拜“无聊”所赐,对于这本书的翻阅质量我们大可以放心了:无所谓啦。
(李公明,艺术史教授)
我将是你的镜子
(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编
任云莛译
三联书店
2007年7月
|